
不少中年朋友在体检时查出 “颈动脉斑块”,心里就像压了块石头,总担心哪天血管突然堵住。这种担忧并非多余 —— 从最初的偶尔头晕,到逐渐出现的手麻脚麻、记忆力减退,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中风偏瘫,一步步影响着生活质量。 在临床中,西医常采用他汀类药物或手术治疗,但不少患者反馈,长期用药可能影响肝功能,手术又存在一定风险,斑块问题却未必能得到理想改善。其实,在中医理论中,针对这类血脉瘀阻的问题,早在千年前就有过系统论述。 医圣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记载的桂枝茯苓汤,其加减思路至今仍是中医调理颈动脉斑块的经典方法。中医认为,“血脉不通则痛,气血不畅则病”,颈动脉斑块的形成,核心与气血运行不畅、瘀血阻滞密切相关。 但现代临床发现,单纯的瘀血问题并不多见,多数颈动脉斑块患者存在 “气虚血瘀、痰湿阻滞” 的复合情况。这是为什么呢? 气虚无力: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,一旦气虚,血液流动就会放缓,长期下来容易形成瘀血,沉积在颈动脉形成斑块。这类人群常感觉浑身乏力、头晕不适。血瘀阻滞:瘀血堵塞颈动脉,脑部供血不足,就会出现头晕、眼前发黑;肢体供血受阻,则会发麻、无力。痰湿阻滞:脾胃功能减弱,水湿运化失常,就会产生痰湿。痰湿与瘀血交织,会让斑块逐渐增大,还会让人感觉身体沉重、精神不振。 基于张仲景的理论思路,现代中医调理多从 “活血化瘀、化痰祛湿、补气通络” 三方面入手,既能针对现有斑块进行干预,又能预防新斑块形成。 基础调理方(桂枝茯苓汤加减)方剂组成:桂枝、茯苓、桃仁、赤芍、牡丹皮、丹参、黄芪、三七、山楂等。 方剂特点: 活血不伤正:丹参、三七既能活血化瘀,又不会导致出血,适合长期调理。痰瘀同治:山楂兼具活血与消脂作用,茯苓能健脾祛湿,从根源减少痰湿生成。补气通络:黄芪补气以推动血行,桂枝温通经脉,让药效更好地作用于病灶。 适合人群: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,且伴有头晕头痛、手麻脚麻、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的人群。不同症状的加减运用头晕严重:可加天麻、钩藤,起到平肝熄风的作用。手脚发麻:加鸡血藤、地龙,增强通络止痛效果。血脂偏高:加泽泻、决明子,强化降脂功效。血压不稳:加杜仲、桑寄生,帮助调节血压。 临床案例分享48 岁的王先生,体检时发现左侧颈动脉有一个 3.2×1.8mm 的斑块,平时经常头晕,右手偶尔发麻,记忆力也明显下降。他服用他汀类药物半年后,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,不得不停药。 就诊时可见:体型偏胖,面色暗沉,舌质紫暗有瘀斑,舌苔白腻,脉弦涩。辨证为瘀血阻滞兼痰湿内盛,调理以活血化瘀为主,兼顾化痰祛湿。 用方:桂枝、茯苓、桃仁、赤芍、丹参、黄芪、三七、山楂、天麻、鸡血藤等。 配合建议:保持低盐低脂饮食,每天快走 40 分钟,晚上 11 点前入睡。 调理效果:1 个月后,王先生的头晕症状减轻,手麻发作次数减少;3 个月后,头晕基本消失,胃口也有所改善;继续巩固调理半年后复查,颈动脉斑块缩小至 2.1×1.3mm,各项症状基本消失,肝功能恢复正常。如今,他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进行巩固调理,斑块一直保持稳定。重要提醒中医调理的核心是 “辨证论治”。同样是颈动脉斑块,有人需要重点活血,有人需先化痰,还有人要以补气为先。如果调理方向不对,可能会适得其反。 若有相关困扰,建议携带近期检查报告,详细描述症状,以便辨证分析适合的调理思路。记住,颈动脉斑块早发现、早干预,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缩小的。 作为一名从医 50 余年的中医,从赤脚医生到主任医师,并成为全国名老中医,如今虽已退休,但始终深耕心脑血管疾病领域,擅长用中医特色疗法调理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脑梗、心梗等问题。 多年的临床经验让我深知健康的可贵,也希望通过科普和医案分享,能为更多人提供帮助,让传统中医智慧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查查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